全国服务热线:400-123-4567

您的位置: 金年会_金字招牌(中国)官方平台入口 > 产品中心 > 废水处理设备

【2024质量甘肃行】主流媒体眼中的“甘肃质量”(四)

作者:小编时间:2024-09-04 10:47:42 次浏览

信息摘要:

 8月30日,“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活动在兰州启动,新华网、中新社甘肃分社、人民网甘肃频道、央广网、国际在线、光明日报、中国市场监管报、中国质量报、中国工商出版社、甘肃日报、北京日报、星辰在线、大江网、浙江在线余家主流媒体重磅报道。  【2024质量甘肃行】岁月见证绿意生——八步沙林场40年治沙成效诠释高质量发展  在甘肃省古浪县腾格里沙漠的南缘,

  8月30日,“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活动在兰州启动,新华网、中新社甘肃分社、人民网甘肃频道、央广网、国际在线、光明日报、中国市场监管报、中国质量报、中国工商出版社、甘肃日报、北京日报、星辰在线、大江网、浙江在线余家主流媒体重磅报道。

  【2024质量甘肃行】岁月见证绿意生——八步沙林场40年治沙成效诠释高质量发展

  在甘肃省古浪县腾格里沙漠的南缘,有一片曾经风沙肆虐、满目疮痍的荒芜之地,如今这里却以勃勃生机和翠绿盎然的面貌向人们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图景。

  从最初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的“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的“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八步沙林场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防沙治沙到生态修复的华丽蜕变。

  郭万刚老人是八步沙林场的现任场长,也是林场第二代治沙人,他亲身参与且目睹了八步沙从沙漠变绿洲的巨大变化。“过去沙尘暴肆虐,沙漠掩盖了整片土地,出门八步就是沙,所以叫‘八步沙’。如今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郁郁葱葱,治沙不仅保住了我们的土地也极大的改善了这里的生态环境。”郭万刚说。

  截至目前,八步沙林场及其治沙团队已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1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达到45万亩,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农田林网超过5000多亩。这片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建起了坚实的绿色防沙带和繁荣的绿色产业带,实现了沙漠变绿洲、绿洲变金山的伟大转变,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治沙造林的同时,八步沙林场还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之路。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发展沙产业,培育富民增收的新增长点。目前,林场建设土鸡养殖基地一处,注册了“八步沙溜达鸡”等商标品牌,年存栏土鸡2万多只,出栏1万多只,经济效益显著。此外,为了将防沙治沙与培育富民增收产业相结合,八步沙林场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沙化土地1.25万亩,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建设。林场固定资产由2010年的2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元,职工年收入也由原来的年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7-8万元。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八步沙林场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19年,八步沙林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甘肃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单位。2020八步沙林场开工建设了“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项目,已累计接待单位团体620个,接待人次9.2万余人,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治沙造林的过程中,八步沙林场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提升治沙造林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对林场植被覆盖、土壤水分、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实现了从传统治沙向科技治沙的转变。同时,八步沙林场还加强了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和交流,在八步沙建立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多个高校防沙治沙教学实习基地,探索治沙新模式,解决苗木成活率低等问题。

  在2021年,八步沙林场荣获第七届甘肃省政府质量奖,并在中国质量奖评选中获得提名奖,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其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做努力的认可。

  八步沙林场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也是防风治沙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近年来,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实施,以光伏、风电和水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不断发展,电网投入不断提升,电线电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推动了线缆行业的发展。兰州众邦电线电缆集团,作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著名品牌”,在业界连续多年蝉联“中国线缆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服务甘肃省内及全国各个区域。

  从1999年落户兰州,靠实业起家的众邦通过24年的高速发展,以电线电缆制造为主业,集房产开发、物业管理、五星级酒店、商业综合体运营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品牌在中国西部家喻户晓、声名远扬。

  兰州众邦电线电缆集团先后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CCC认证、PCCC认证、CE认证、TUV认证、煤安认证、中国能源一号网认证。2006年获得“产品质量国家免检”资格,众邦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著名品牌”等荣誉,2013年获得首届“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荣誉,连续多年蝉联“中国线缆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甘肃省民营企业50强”。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该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反映了广大用户和线缆行业对众邦电缆的认可与支持。

  此外,众邦电缆集团还连续多年蝉联“中国线强”的称号,这一荣誉再次证明了该企业在规模、经济效益、生产效率、技术创新、客户满意度、企业管理水平、品牌知名度、行业贡献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实力。

  同时,众邦集团以市场为导向,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快速决策,开发用户所需要的产品。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目前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50项,通过国家级新产品鉴定3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新产品鉴定1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4项,省级优秀新产品、新技术4项。2022年公司被评选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23年被认定为“绿色工厂”,持续保留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特种电缆工程实验室”等多个创新平台。

  众邦集团始终以电线电缆为主业,坚定不移地走质量之路和品牌之路。结合市场需求,审时度势,不断对常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重点在特种电缆、环保型电缆、新能源电缆、防火电缆等高端产品领域,瞄准国内外发展趋势,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力度,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产品,获得了企业和市场的青睐。

  【2024质量甘肃行】佛慈制药:坚守质量 创新驱动 引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纸经方传承千载,一缕药香跨越古今,历经一辈辈绵延、一代代流传,95年前诞生于上海的佛慈制药,从黄浦江畔到黄河之滨,演绎着我国中医药行业的根深叶茂,守正创新。8月30日下午,“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团一行走进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实地探访这个有近百年制药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是如何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把创新与质量紧密结合,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的。

  1929年建厂之初,佛慈制药就以“科学提炼、改良国药”的办厂宗旨,首创了中药浓缩丸剂型,开启了中药工业化生产的先河。95年来,公司始终秉承“科学提炼、改良国药”的初心,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从药材的选取开始,佛慈制药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价采购品质最高的药材,确保原材料的地道与优质。企业内控标准比国家标准平均高出十个点,这种对质量的严格把控,使得佛慈制药的成品质量极高,在市场上树立起 “选材地道、工艺精良、疗效确切、服用方便”的良好口碑,其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更是达到了100%。

  在生产过程中,佛慈制药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自2018年以来,不仅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还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实现了综合、全面、实时的生产管控,将数控自动化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药材处理、浓缩提取、制剂包装、质量控制、技术创新等各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佛慈制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制定了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打造了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业配套、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潜力。目前,已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甘肃省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创新中心、甘肃省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协同创新基地等5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

  凭借卓越的质量和创新成果,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荣获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而其“甘肃省现代中药行业技术中心”在2024 年省级行业技术中心的考核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省级行业技术中心称号,这彰显了公司在中药行业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是对其长期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充分肯定。

  在国际市场上,佛慈制药同样表现出色。目前,佛慈产品已出口到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30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覆盖面、出口品种数、产品注册数长期位居行业前列,连续多年名列中国中成药出口企业十强。同时,通过举办国际研修班、开展国际合作等举措,佛慈制药积极推进产品国际认证注册和中药国际标准研究,不断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中药产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未来,佛慈制药将继续坚守质量至上的原则,不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传承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为推动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全力打造中国中药品质标杆,引领行业迈向新的高度。

  【2024质量甘肃行】匠心筑品,质量先行!甘肃第七建设集团勇当强省会建设“排头兵”

  秋虽已至,但夏的热情还未退却,欢迎着参加“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活动的媒体朋友们。简短的启动仪式之后,东线报道组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荣获“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的甘肃第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感受高质量建设中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国企力量。

  走进七建集团数字中心,大屏幕上的各种数据以图表、曲线等多种方式实时变化更新。

  据七建集团质量管理部部长刘昊东介绍,通过数字中心远程监控管理平台,质量管理部门在总部指挥穿戴监控末端设备的现场管理人员,对在建工程施工工序的细部节点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扫描,监管实体质量是否满足质量标准要求,实现重要工程的施工过程的远程监控与施工管理的远程监督,确保了兰外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控。

  作为全产业链建筑施工特级企业,七建集团对“质量线就是生命线”有着深刻的认识。

  始建于1952年的七建集团,一直秉承着“精心策划 规范施工 过程控制 铸造精品”的企业质量观,并贯穿于经营管理、项目施工的每一个环节。2020年以来,七建集团已经连续多年实现订单、产值超越“双百亿”的发展目标,每年上缴利税3亿元。

  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作为全省建筑业的排头兵,七建集团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服务于全省城乡建设和改革发展。一代又一代的“七建人”致力于创建“七建品牌”,打造一流企业。

  近年来,七建集团先后承建了甘肃省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甘肃省委1号办公楼、甘肃省人民政府综合办公楼、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工业与民用重点项目,以工期快、质量好、服务优赢得了较高的社会信誉,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按照“基础设施补短板”相关政策要求,七建集团大力拓展基础设施市场,陆续签约了中兰客专兰州新区南站、中川机场三期工程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集团也成为首家进入铁路基建领域的省内企业。由集团承建的湟水大通河生态治理工程,更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点项目。

  在全省14个市州,七建集团均设有分支机构,依托省内全域经营优势,主动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开展经营对接和项目投资,康乐蓝川中学、红古医疗中心、玉门高标准农田等一批投资项目相继启动。同时业务范围涵盖全球七个国家,全国16省100余个城市。

  “作为省属国有企业,我们始终坚持不讲困难、不讲条件、不打折扣,高质量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任务。”甘肃七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军说道。2023年底,积石山地震发生后,七建集团闻令而动,36小时内首批完成集中安置点的建设任务,并积极参与灾后重建任务,确保当地群众早日搬入新居过上幸福生活。在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七建集团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省属国有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前不久,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对2024年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竞赛评选结果进行了公布,由七建集团嘉峪关市中医医院二期工程项目申报的《提高大跨度坡屋面挂瓦施工平整度一次验收合格率》QC成果在此次比赛中荣获三等成果。此奖项的获得,标志着七建集团在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为确保高质量完成每一项工程,落实“精心策划、规范施工、过程控制、铸造精品”的质量观,在发展过程中,七建集团正确处理“五个第一”(质量、安全、进度、效益、信誉)之间的逻辑关系,创造性提出和实施了“综合性三级施工监管质量管理模式”。

  该模式是以集团领导决策、二级公司监督落实、项目部强力执行为标准的三级管控理念,融合五个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形成综合管理。通过全员、全过程三级综合管理,结合PDCA循环,进行主动、迅速、常态化纠偏活动,最大限度地优化了三级组织的责权利分配,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管理及服务效率,确保质量监管无死角、全覆盖。

  不仅如此,七建集团对在建项目实时关注顾客需求,每年对保修期内的已交工项目开展工程质量回访,同时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对部分工程项目委托第三方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并邀请相关评价机构对企业质量诚信开展测评活动,先后获得了中国AAA级信用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建筑业诚信企业(连续四年五星级)等荣誉称号。

  “希望‘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激发更多的青年人才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和动力。”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七建公司高级技师高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信心满满。

  高鹏砌筑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其所具有的砌筑专业为依托,主要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传、帮、带,加快培养一批青年技术技能骨干,形成团队优势、加快区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围绕砌筑专业工具研发及干混砂泵产品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近年来,七建集团始终将“质量兴企、创新引领”作为工作主线,在标准的制定、新技术的研发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等方面狠下苦功,紧跟工程技术前沿发展方向,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加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力度,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质量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除了在“中国好技术奖”、中国工法大赛、全国BIM技术大赛等各项比赛中成绩优异,七建集团还不断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组建七建技术中心,促进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同时,主持和参与编制了20多项国家、行业及甘肃省地方标准,并积极推进BIM技术在企业工程项目中的推广应用,工程质量和科技创新始终保持省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工程建设,质量为本。在助力质量强省建设的新征程上,七建集团将继续以全省“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快转型步伐,努力打造新兴业态,着力突破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不断向着“建精品工程,筑百年基业”的使命迈进,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贡献力量。

  8月30日上午,“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活动在兰州启动。下午,采访团一行走进位于兰州市皋兰县黑石工业园区的兰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探访兰鑫公司践行新发展理念、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了解兰鑫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近年来,兰鑫公司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节能减碳”“超低排放”“装备更新”项目建设,广泛开展“极致能效”和“数智赋能”,做精做强“钢铁+焦化+氢能”产业链,构建具有钢铁流程特色的节能、降碳、增值新的发展模式。兰鑫公司现有年产320万吨高强抗震钢筋的专业技术和生产能力,近三年完成工业产值298亿元,位列甘肃省民营企业100强第2名。

  为适应现代化钢铁企业的发展,兰鑫公司成立集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为一体的信息中心,实现安全、环保、生产数据实时监控,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生产工作效率,确保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记者在兰鑫公司信息中心看到,宽阔的大厅里只有不到10人,电脑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指挥、监控、记录着整个工厂的所有生产流程。信息中心将生产指挥、工序控制、技术管理等任务进行集成、融合,使企业从原来的经验型管控生产过程向数据分析、全流程科学管控生产过程转变。

  为落实“三新一高”战略,实现“双碳”目标,兰鑫钢铁集团依托钢铁产业优势,建设年产120万吨焦化项目及配套焦炉煤气高附加值利用项目,实现对现有钢铁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助推企业实现钢、焦、化一体化绿色高质量发展。

  该项目采用高温高压干熄焦技术、上升管余热回收及初冷器余热回收技术等,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能全部回收利用,使项目能效达到行业标杆水平。在确保项目环保达到超低排放要求的基础上,还利用富氢特性,积极开发氢能炼铁技术,减少终端排放,促进全产业链、供应链节能减碳。

  【2024质量甘肃行】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服务质量强省建设

  作为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者,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承担着国家和省、市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督抽查和仲裁检验任务。具有为包括轻工、包装、农副、化工、机械、电子、珠宝、塑料建材、消防、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等120类2700多种产品提供综合检验能力的单位,也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具有第三方公正性的省级综合法定检测机构,具备对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资格。

  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内设行政部、党务人事部等9个综合部门和食品所、轻工包装产品检验所、塑料建材(高分子)产品检验所等11个检验所。甘肃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先茂介绍,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50余项,多个项目获得“甘肃省全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甘肃质监系统科技成果奖”等,部分检测方法和技术标准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在质检院,工作人员带领采访团成员先后参观了该院开展产品质量检测的微生物实验室、同位素质谱实验室、高分辨质谱实验室、液相色谱-质谱实验室、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室、液相色谱实验等,并对各实验室涉及到的产品检测进行了现场讲解。在质检院设立的国家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甘肃)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展示了农副产品的快速检测技术,以及对液体密度的精密测量,让采访团成员直观体验了检验技术的快速、准确和保障产品质量的科技化、专业化的服务水平。

  张先茂介绍,质检院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做好市场卫士。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质检院专业技术人员发挥检验技术特长,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先后承检青海、陕西、新疆、西宁局和省内各市州抽检项目,不断加大对生产企业、市场流通商品的监督抽检工作,对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诊断,对症进行技术指导。用科学严谨的检验服务,为产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天然气,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燃气用具使用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燃气泄漏报警器、燃气用管、减压阀、自闭阀等燃气设施的检验不成系统、准确度低、设备不便操作等问题,也是造成事故频发的瓶颈。为此,质检院组成专业技术攻关团队,研发的燃气用具连接用软管气密性检验装置,通过自动化设计进行一键测量,实现检测结果的自动判断和自动显示,提高了检验精度和效率。同时,检验装置小型化和轻量化便于携带,可在现场随时测量,突破了使用场地及使用环境的限制。该项目已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科研项目立项,并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该装置的研发实现了燃气用具连接用软管气密性快速检验,填补了国内燃气管气密性试验设备小型化、精确化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质检院自主研发的《甘肃省地理标志产品(食品)标准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项目获2021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可降解快递绿色塑料包装降解工艺技术研究及降解过程中典型毒害物质监测》获甘肃省2024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立项。研究的可降解快递绿色塑料包装产品(可降解塑料薄膜、袋)的降解性能与前沿降解技术。项目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开发及运用,在控制白色污染、实现碳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引导地方塑料包装产业更好地发展。项目同时监测降解过程中典型毒害物质的释出数据,评估由此引起的环境风险,人体健康风险,为政府的监管与风险预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质检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推进甘肃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基地建设,综合协调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要素资源,做好企业全产业链条、全经营周期的综合服务,最大限度提高运行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服务企业发展,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全年减免检验检测费用700余万元。同时,开展缺陷召回消费品工作,进一步探索了消费品缺陷发现新方法;与8省(区)缺陷召回技术机构共同成立黄河流域缺陷产品召回技术联盟,进一步加强业务合作,提升缺陷产品召回工作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在保护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质检院积极推动品牌战略发展工作,组织参与“3·15”消费者权益日、质量月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广泛普及产品安全知识,加强对企业产品的宣传力度,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为助推“甘肃产品”向“甘肃品牌”转型升级,由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陇字号”品牌认证联盟,并于2024年5月16日召开了联盟成立大会,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人员在联盟中担任理事,标准技术委员会成员等职务,承担康县黑木耳、兰州百合等“陇字号”品牌认证产品质量检验工作。联盟大会的成立,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高了甘肃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1日电 近日,“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位于兰州市皋兰县黑石工业园区的兰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探访兰鑫公司践行新发展理念、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了解兰鑫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2024质量甘肃行】佛慈制药:坚守质量 创新驱动 引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纸经方传承千载,一缕药香跨越古今,历经一辈辈绵延、一代代流传,95年前诞生于上海的佛慈制药,从黄浦江畔到黄河之滨,演绎着我国中医药行业的根深叶茂,守正创新。

  8月30日下午,“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团一行走进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实地探访这个有着近百年制药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如何把创新与质量紧密结合,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1929年建厂之初,佛慈制药就以“科学提炼、改良国药”的办厂宗旨,首创了中药浓缩丸剂型,开启了中药工业化生产的先河。95年来,公司始终秉承“科学提炼、改良国药”的初心,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从药材的选取开始,佛慈制药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价采购品质最高的药材,确保原材料的地道与优质。企业内控标准比国家标准平均高出十个点,这种对质量的严格把控,使得佛慈制药的成品质量极高,在市场上树立起“选材地道、工艺精良、疗效确切、服用方便”的良好口碑,其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更是达到了100%。

  在生产过程中,佛慈制药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自2018年以来,不仅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还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实现了综合、全面、实时的生产管控,将数控自动化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药材处理、浓缩提取、制剂包装、质量控制、技术创新等各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佛慈制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制定了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打造了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业配套、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潜力。目前,已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甘肃省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创新中心、甘肃省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协同创新基地等5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

  凭借卓越的质量和创新成果,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荣获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而其“甘肃省现代中药行业技术中心”在2024年省级行业技术中心的考核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省级行业技术中心称号,这彰显了公司在中药行业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是对其长期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充分肯定。

  在国际市场上,佛慈制药同样表现出色。目前,佛慈产品已出口到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30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覆盖面、出口品种数、产品注册数长期位居行业前列,连续多年名列中国中成药出口企业十强。同时,通过举办国际研修班、推动海外立法、开展国际合作等举措,佛慈制药积极推进产品国际认证注册和中药国际标准研究,不断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中药产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未来,佛慈制药将继续坚守质量至上的原则,不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传承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为推动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全力打造中国中药品质标杆,引领行业迈向新的高度。

  【2024质量甘肃行】“新”潮涌动 量质齐升——定西市上半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扫描

  上半年经济实现“双过半”,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0.4亿元,同比增长6.8%,连续两个季度获评“进步奖”……

  8月31日,第47个全国“质量月”到来之际,“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团一行走进定西,探寻当地质量强市建设的密码,感受陇中大地的高质量发展脉搏。

  今年以来,定西市以“三抓三促”及“ 五比五看”行动为抓手,凝心聚力抓落实、促发展,经济运行持续向上向好,实现量质齐升。

  开春伊始,渭源县天成药业集团定西制药建设项目热潮涌动,定西市集中开复工项目660项,总投资2343亿元,当年计划投资688亿元,实干成就良好开局。

  凤合高速、洮河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通渭县城区集中供热工程配套管网及热力站提升改造二期、陇西县热电联产(背压式)供热、供汽建设工程等项目完成主体工程……

  上半年,市列清单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的61%,谋划储备“两重”项目850项、总投资1443亿元、国债需求479亿元,上报“两新”项目1146项、总投资1654亿元。

  招引程力汽车产业基地、岷县光赫钠离子电池制造等工业项目114个,实施索通30万吨铝用炭材料等重点工业项目80个。

  上半年,定西市完成工业项目投资47亿元,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连续四个月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的良好态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2.5%。

  “一把手”顶格推进、聘任100名招商大使、蹲点招商保姆式跟进……招商引资成为定西市发展的“一号工程”。

  中铝集团航空航天挤压材能力提升暨“三精基地”、三一重能西北工业表面处理产业园、天成药业定西制药地等一批大项目纷纷落地。上半年,实施新建续建项目343个,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469亿元、同比增长51.3%。

  如今,全市建成定西宽粉实体店90家。2023年,定西宽粉产业链系列产品达到17.4万吨,销售额突破30亿元。

  聚力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样板区,坚持药医一体融合发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到84%,实施中医药延链补链项目38个,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推荐申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235项,征集2024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54项,为86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创新型企业落实省级奖补资金1070万元;

  金年会官方网站首页入口

  新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4家,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5家,省级星创天地15家;

  定西宽粉产业研究院、“青定智慧谷”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挂牌运行,积极筹建定西市黄土科技创新产业研究院,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高质量发展,质量是关键。定西围绕打造“中国药都”“中国薯都”“中国西部草都”和“全国重要特色种子种业基地”,实施标准引领、品牌创建、技术支撑、产业提升“四大工程”,系统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全市现有驰名商标6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5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中华老字号2个。“定西马铃薯”品牌价值达395.45亿元,“陇西黄芪”品牌价值达216.11亿元,“岷县当归”“定西马铃薯”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定西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更好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支撑产业建圈强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追赶发展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李孟玲报道:质量是发展的基石,更是民生的保障。8月30日,“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深入了解其在保障产品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4质量甘肃行】从“丸、散、膏”到“黑珍珠” 慈心好药何以从国内走向国际

  民国18年(1929年),中国第一颗浓缩丸在佛慈诞生。1931年至今,佛慈产品已出口到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1956年,为支援大西北建设,同时依托甘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佛慈从上海整体搬迁到兰州,更名“兰州佛慈制药厂”。

  佛慈何以从国内中药工业化生产“先锋”走向国际舞台?“事实证明,佛慈的发展离不开扎实的中医药文化背书、牢靠的产品质量保证以及稳固的消费者信任加持。”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柴国林说。

  8月30日,“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探访佛慈近百年发展历程。

  “佛慈是一家创新型企业,首创了中药浓缩丸剂型,可以说它改变了中国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开启了中国中医药的‘工业化’之路。”兰州佛慈制药办公室副主任邵其珍说。浓缩丸的诞生对中药推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传统中药“丸、散、膏、丹……等剂型”被佛慈人创新的一颗颗浓缩 “黑珍珠”所代替,使中药更方便携带和流通。

  跟随邵其珍的脚步,采访团走进佛慈堂,映入眼帘的是佛慈获得的满满荣誉。这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对一代代佛慈人近百年来坚守“静心搞实业、慈心造好药”初心,厚植“佛心慈药,质量至上”企业文化理念的见证。

  一袋袋中草药原料被倒进投料口,经过多道全自动化的生产加工后,变成一粒粒表面黑、光、亮的药丸。每一类药在提取罐内的温度、压力、时间,都经过自动化程序的设定,保证提取出足够的有效成分。原材料采购较《中国药典》标准平均高10%,这是佛慈制药一贯的准则。

  据了解,佛慈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100%。正是这种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让佛慈制药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选材地道、工艺精良、疗效确切、服用方便”的良好口碑。

  新时期,作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佛慈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巴中医药研修班和第三期俄罗斯中医药研修班;启动了“中巴双边中医药文化培训计划”,与巴西政府就中药在巴西的立法展开直接对话,促成巴西中成药立法;建立“岐黄中医学院”,培养具备一定临床能力的中医师;与斯德哥尔摩大学合作制定“浓缩当归丸”和“元胡止痛片”的欧盟注册标准。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而中国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道路,无疑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首批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的企业,佛慈制药将继续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积极推进产品国际认证注册和中药国际标准研究,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药产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8月31日,“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白银市,探访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为。

  “许多甘肃消费者在网购到康视达产品时,打开一看,惊喜地发现产地在白银,竟是自己的家乡的产品。”康视达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感到十分震惊,原来甘肃也有自己的隐形眼镜生产工厂。

  康视达带给消费者的惊喜不止于此。据了解,康视达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各级部门对产业链延链、补链的要求,作为自己的链主企业延伸上下游,突破技术壁垒,自主完成模具设计、模芯制作和检测、隐形眼镜模具材料的优化改进。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美”的不同需求,公司还成立了独立的网纹研究中心,专注于隐形眼镜色彩搭配、花纹设计研究,现已申请花纹设计版权156件。

  在生产车间,采访团成员看到配料、彩印、热处理、成型、脱模、车削、抛面、分离等多个车间里身着各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正在专注地进行作业。“从员工层面,我们就工作服颜分了员工的职能。蓝色是操作工、黄色是管理人员、粉色和黑色分别是巡检和质检。在产品层面,我们有自己的质检室,能保证来厂的每一批产品在我们的实验室里进行检测。”康视达总经理唐钰喜说。

  康视达以其严格的质量把控体系,从配料到出库,每一道生产程序都精细严格,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凭借着对质量的极致追求,康视达于2022年荣获了白银市政府质量奖,成为当地企业的佼佼者。

  质量为先、公益同行。在展厅里,“致富思源 自觉回报社会是康视达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这段文字十分醒目。康视达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此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

  多年来,康视达通过支持教育事业、参与环保项目等多种方式,积极履行企业公民的责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回报社会”的深刻内涵。作为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康视达不仅为甘肃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更为社会公益事业树立了榜样。

  康视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卓越的产品质量和深厚的公益情怀,书写着地方发展新篇章。同时,公司还积极开拓市场,在杭州成立销售公司负责国内线上销售业务拓展,在广州成立销售公司进行海外市场业务拓展,先后取得了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的上市许可,产品现已销往欧盟及东南亚市场。

  40多年前,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南缘,有一片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土地,那就是八步沙。

  在这片土地上,“六老汉”三代人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奋斗,书写了一段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传奇。

  8月31日,“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八步沙林场,亲身感受这段“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治沙传奇。

  据说,“八步沙”得名于“出门八步就是沙”,“沙魔”从这里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农田村庄。1981年,为了守护家园不被风沙侵蚀,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位古浪县土门镇的老汉以联产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

  带着几把铁锹、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六老汉”凭借着誓把荒漠变绿洲的坚定信念走进了茫茫沙海。然而,治沙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面对挫折,他们没有放弃,而是总结经验,发现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然而人如沧海一粟,治沙如愚公移山,几个人的力量难以撼动茫茫荒漠。于是,“六老汉”的儿子、女婿接过“铁锹”,成为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他们创新应用“ 网格状双眉式” 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为守护和延续祖辈的治沙成果,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 等新技术,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到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创出了一条“ 以农促林、以副养林、 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生存发展之路。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展现了当代愚公的精神风貌。

  如今,八步沙林场已经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站在八步沙的绿洲之上,望着那郁郁葱葱的林木、远处宁静的村庄、满地溜达的“溜达鸡”、坚毅生长的肉苁蓉......采访团成员不由得对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的传奇事迹和他们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生态财富和精神财富所震撼。

  作为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者,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承担着国家和省、市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督抽查和仲裁检验任务。具有为包括轻工、包装、农副、化工、机械、电子、珠宝、塑料建材、消防、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等120类2700多种产品提供综合检验能力的单位,也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具有第三方公正性的省级综合法定检测机构,具备对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资格。

  8月30日,“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活动在兰州启动,来自中央新闻网站和全国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省内主流媒体的30余名记者相约黄河之畔,将在为期一周的行进式报道中,感受陇原大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态势,见证质量强省建设中的“甘肃风采”。

  此次活动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指导,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甘肃市场监管融媒体中心、甘肃新媒体集团每日甘肃网、甘肃省质量协会承办,旨在深入贯彻全省质量和标准化大会精神,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全方位加快质量强省建设。

  启动仪式上,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作动员讲话,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向采访团记者代表授旗。随后,大家一起按下启动装置并宣布活动正式启动。

  据悉,此次“质量甘肃行”是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质量强省建设中结合9月的“质量月”宣传活动组织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更是宣传和推广甘肃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深化质量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记者团将分为两个报道组,分赴白银、武威、张掖、定西、平凉、庆阳等地进行调研采访,他们将走进荣获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的企业单位和“陇字号”品牌企业、地理标志企业等,深入高质量发展项目一线和生产经营一线,通过视频、海报、图文报道等形式,全景式挖掘展现各市州在质量强省建设中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加快区域特色品牌建设的新举措、新成效、新亮点,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注入更强动力。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张小千 摄影报道)沙漠是人类生存的天敌,防止荒漠化是世界性难题。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曾经,是一片风沙肆虐的荒漠,狂风卷起的沙尘遮天蔽日,严重影响着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然而,八步沙 “六老汉” 三代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愚公移山的精神,扎根荒漠,植树造林,用汗水和心血铸就了一道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

  9月1日,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的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游客络绎不绝。“看到草鞋、水壶,以及红军用过的其他东西,心里一阵辛酸,我们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一位带着女儿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参观的重庆市游客感慨道。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旅游志愿者服务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据介绍,2020年,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验收。在经典景区建设上,会宁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依托“红色会宁·会师之城”建设大项目,以会师旧址拓展提升为核心,改造提升会师旧址景区、长征胜利景园景区,不断提高景区品质、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在红色文化弘扬上,会宁充分发挥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的资源优势,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会宁形成完备的“一址一馆两园”红色教育一日游线路,采取网上预约、电话预约和现场预约相结合的办法,满足群众的红色旅游和接受教育需求。

  会宁对照全国“五好”标准(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讲解服务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打造一流讲解队伍、志愿者讲解服务品牌,创排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宣教科科长陈建欣表示,景区聚焦品牌引领,以走规范化讲解、标准化服务之路,打造全国一流讲解队伍为目标,创新培训方式,激发讲解热情,提升讲解服务水平,讲好红色故事。

  从红色驿站出发,在会师旧址参观,在大墩梁、慢牛坡瞻仰,在胜利景园、红军村、红军路、红色街区体验,在干部学院、红军小学受教育……近年来,会宁充分发挥“旅游﹢”模式,培育旅游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条成熟的红色旅游精品闭环路线。会宁还深入挖掘全县研学旅游资源,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开发了红色教育研学游、乡村记忆研学游、历史人文研学游、金色教育研学游等研学游线路。

  值得一提的是,会宁被列入全国20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之一,先后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甘肃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文明县”和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县,入选2020年中国城市品牌形象百优县市,2021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县”。

  守护好中药材“芯片” 甘肃定西多措并举助推“千年药乡”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产业的物质基础是中药材,中药材的质量远远落后于工业生产。土壤退化、连作障碍、化肥农药超量等问题,阻碍中药材健康生长。”在陇西奇正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罗永慧看来,中药材的质量要从源头抓起。

  药材好,药才好。近年来,陇西县从源头上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做强中药材“芯片”。依托中国药都·陇西药圃园和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甘肃库),开展种子种苗繁育、新品种引进示范、野生品种驯化、标准化种植试验等工作,制定的黄芪、黄芩、党参等28个标准化种子、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评审颁布为甘肃省中药材地方标准。

  陇西县推进产地种植标准化、药材加工精深化、原药仓储规模化、药材交易市场化、质量监测常态化、产业发展品牌化……这是定西市全链条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缩影。2023年,定西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4万公顷,全产业链产值454亿元,实现增加值58.36亿元,分别占甘肃省中药材产业56.2%、占定西市GDP9.7%。

  近年来,定西市以抓示范建基地、抓项目强龙头、抓标准提质量、抓节会促招商为重点,在中医药产业全链条各环节发力,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为目标,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紧盯陇西县、渭源县、岷县等中医药产业重点县区,聚焦种子、种苗、种植、产地初加工、制药等重点环节,梳理重点企业62家,确定链主企业1家、链员企业18家,联合市、县21家单位,6家科研院所,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中医药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定西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积极发挥定西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线上平台优势,全面开展质量问题征集调研,收到问题反馈清单68份,梳理问题586个。

  为助企降本增效,定西市有关部门积极搭建检测需求企业和检测中心之间的桥梁,成立定西市中药质量检验检测评价联盟,建成甘肃省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检验检测平台。此外,还有3家第三方检验室通过CMA和CNAS认证,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被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授权为首批指定的中药材全产业链第三方检验机构。

  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2024年,定西市已发布中药材类省级地方标准6项,秦艽等9个品种道地药材共计36项团体标准正在制定,编纂《定西市中药材标准汇编》,在标准的引领下,定西市建成陇西中药材商标品牌指导站,43家链上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为指导链上企业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推动质量关键技术突破。今年上半年,定西市市场监管局指导帮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9户、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户、省级创新性中小企业13户、省级新产品新技术1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

  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定西市培育国家火炬定西陇西高新区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家、省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6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42家,38家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企业实施科技合作项目20余项,2024年登记中医药省市科技成果15项,培育贞芪扶正系列、蒲地蓝消炎片等陇药大品种大品牌9个……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定西中医药产业竞争能力有效提升。

  “看到草鞋、水壶,以及红军用过的其他东西,心里一阵辛酸,我们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一位重庆市游客带着女儿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参观学习。9月1日,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的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内游客源源不断。

  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旅游志愿者服务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据介绍,2020年,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验收。在经典景区建设上,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依托“红色会宁·会师之城”建设大项目,以会师旧址拓展提升为核心,改造提升会师旧址景区、长征胜利景园景区,不断提高景区品质、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在红色文化弘扬上,充分发挥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的资源优势,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提升服务质量上,形成完备的“一址一馆两园”红色教育一日游线路,采取网上预约、电话预约和现场预约相结合的办法,满足群众的红色旅游和接受教育需求。

  对照全国“五好”标准(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讲解服务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打造一流讲解队伍、打造志愿者讲解服务品牌、创排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宣教科科长陈建欣表示,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聚焦品牌引领,以走规范化讲解、标准化服务之路打造全国一流讲解队伍为目标,创新培训方式,激发讲解热情,提升讲解服务水平,讲好红色故事。

  挖掘红色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出发在红色驿站,参观在会师旧址,瞻仰在大墩梁、慢牛坡,体验在胜利景园、红军村、红军路、红色街区,受教育在干部学院、红军小学……近年来,会宁县充分发挥“旅游+”模式,培育旅游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条成熟的红色旅游精品闭环路线。会宁县还深入挖掘全县研学旅游资源,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开发了红色教育研学游、乡村记忆研学游、历史人文研学游、金色教育研学游等研学游线路。

  值得一提的是,会宁县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之一,先后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甘肃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文明县”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县,入选2020年中国城市品牌形象百优县市,2021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县”

  初秋,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威戎镇戴湾村一处苹果种植基地,一颗颗果实挂满枝头,宛如点点繁星镶嵌在翠绿的海洋中。

  “静宁的苹果着色鲜艳、酸甜适口、纤维少、汁液多、硬度好、糖分高而深受消费者青睐。”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郭双子表示,这些优良品质,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多年来坚持生态种植、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的结果。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其独特的地域、气温、土壤特点,非常有利于苹果生长,有“中国苹果之乡”美称。该县苹果种植面积近10万公顷,产业涵盖育苗研发、规模种植、储藏营销、加工升级、包装配套、电商物流等6大板块。

  近年来,静宁县市场监管局立足苹果特色优势产业,紧盯“一基地六中心”(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中国苹果大数据中心、中国苹果技术研发中心、中国苹果展示展销中心、中国苹果价格形成中心、中国苹果国际交易结算中心、中国苹果物流电商配送中心)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保护标准体系,制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静宁苹果》地方标准,从苗木繁育、栽培管理、采摘和储藏等全流程进行规范。

  加强质量监管,保护产品品牌形象。“我们成立了静宁县知识产权维权中心,24个乡镇和城市社区全覆盖设立商标指导站,为静宁苹果地理标志产品发展提供科技和知识产权等服务。”静宁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静宁苹果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驰名商标等8张国家级名片和“中华名果”等18项大奖,进入首批中国100个地理标志受欧盟保护名单,通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位列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评价苹果类第3位,静宁县被纳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苹果产业集群项目区。

  “我们面临设备投入不足、招引高层次人才难等方面的问题”“以前只能送到外地检测,周期长、成本高,希望政府部门建设高水平食品检测服务平台,提供本地化便利服务和技术保障”……静宁县市场监管局问需于企业,建成静宁苹果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站(质量小站),有机整合市场监管领域技术资源,配备专业的“质量管家”为企业精准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一站式”服务,每年为企业和农户节省检验和检定费用30余万元。

  质量创造品牌,品牌赢得市场。静宁苹果优果率达到73%以上、商品率达到95%以上,精品果园可亩产优质红富士苹果2500公斤,亩均收益2万元以上。好果好价好收益,是静宁苹果持续发展壮大的最强动力。静宁苹果荣登“2024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TOP榜”第17位,品牌价值达170.09亿元。

  小苹果“链”起大产业,除了种植收益,静宁苹果还辐射带动果品贮藏、加工、包装、运销等关联企业289家,果品年仓储能力116万吨,年生产包装纸箱3.3亿平方米,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静宁县持续强化质量品牌政策支持,推进静宁苹果生产标准化、市场品牌化发展,全力扶持推进苹果产业由简单生产型向科研创新型、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由单一环节型向全产业链型的现代果业转型发展。

  【2024质量甘肃行】|甘肃静宁:“红果果”变“金蛋蛋”,苹果映红致富路

  浙江在线日讯(记者 冯潇红)甘肃省平凉市的静宁县是伏義故里、苹果之乡、红色圣地,地处北纬35°黄士高原优质苹果黄金生产带。自四十多年前引入苹果种植以来,勤劳质朴的静宁人民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在静宁大地上书写了苹果产业从零星栽植到规模扩张的锦绣篇章。

  “静宁苹果”先后列入首批中国100个地理标志受欧盟保护名单,通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注册了区域公用品牌,荣获世界地理标志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品牌,品牌价值181亿元。2023年,静宁苹果产量高达106.8万吨,产值达到70.48亿元,全产业链产值更是突破115.74亿元大关。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8000元左右,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作为一家建在静宁苹果产业链上的企业,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前期凭借“静宁苹果”品牌优势投入资本、技术,建成产销一体的产业链,现已发展成为集苹果育苗、生态种植、储存分选、终端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北京、深圳、兰州等城市设立了“静宁苹果”品牌形象店,并在浙江嘉兴等地建立了销售渠道。

  近年来,静宁县逐渐构建起苹果一业主导、三产融合、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了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小苹果要“书写”大产业,完善的产业体系必不可少。近年来,平凉市静宁县做优做强苹果产业,衍生出果汁、果醋、果酒及果袋、纸箱包装生产等多种类型的企业,与种苗繁育、冷链物流等构成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矩阵,让“静宁苹果”金字招牌更闪亮。

  9月1日,“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静宁县。再过一个月,静宁苹果将大量上市,甘肃恒达环保集团生产车间内数十条高端环保的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赶制订单。在静宁苹果产业带动下,该公司围绕农产品包装提升和废旧资源综合利用延链补链,一跃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包装企业,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87亿元。

  在苹果产业带动下,静宁县纸制品包装业于1993年开始迅速发展,纸制品产品结构也从最初的农副产品包装向工业产品包装延伸,销售市场逐步扩大至西北五省区及内蒙古、四川等地。静宁县目前已成为西北最大的纸制品包装生产集散中心,被中国包装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

  近年来,静宁县纸制品生产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工艺水平、节能减排为主的技术改造,使纸制品包装业实现了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上的突破。

  作为苹果包装的链主企业,再生资源行业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甘肃恒达环保集团围绕农产品的包装提升和废旧资源的综合利用,不断延链补链,现已建成以包装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主,以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为辅,以造纸污泥,污水处理回收,炉渣、烟尘回收利用为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9月1日,“质量强省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团抵达平凉市静宁县。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其独特的地域、气温、土壤特点,非常有利于苹果生长,有“中国苹果之乡”美称,“吃遍天下水果,还想静宁苹果”这句饱含赞美的话在当地口口相传。

  海报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静宁苹果面积150万亩,年产量225万吨,先后荣获8张国家级名片,品牌价值181亿元。坐落于此地的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苹果育苗、生态种植、储存分选、终端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拥有9个合作社和4个家庭农场,已建成1.5万亩苹果合作种植基地和5000亩生态种植基地(10个园区)、200亩国家苹果种苗繁育基地、136亩的仓储物流园及50亩的智慧仓储物流中心。在北京、深圳、兰州等城市设立了“静宁苹果”品牌形象店,并在嘉兴、海吉星、高原夏菜等批发市场以及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建立了全面的销售渠道。

  近年来,静宁县工业产业与农业产业同频共振,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成效应。采访团一行先后走进静宁县德美智慧园苹果种植基地、德美科创馆、德美分选车间、甘肃恒达环保集团,实地观摩感受静宁苹果生产销售、品牌产业链发展特点,了解甘肃恒达环保集团分拣、运输及绿色加工利用产业链的规模及环保发展理念。

  在静宁,一颗苹果给老百姓带来了好日子,这是一颗缔造幸福美好生活的“致富果”。

  【2024质量甘肃行】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为“质量甘肃”中医药产业赋能

  8月31日下午,“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千年药乡”陇西,走进甘肃省首家具备CMA、CNAS资质的中药材全产业链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有限公司。

  陇西,素有“天下药仓”和“西部药都”之美称,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是全国重要、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仓储基地和交易中心。为了将更多品质高的好药材推向更大的市场,确保药材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检测中心成立最大的意义,就是以科技检测能力为陇西县和定西市乃至西北地区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创新赋能,让好药用好数据说话,让好药材卖上好价格。”中心负责人林谅说道。

  2019年,检测中心扩展土壤、肥料、水质、种子种苗和农产品检测能力,开展技术能力搭建、组织技术能力验证、完善技术操作规程和方法验证,将原有的中药材检测扩展延伸至环境、农业等领域,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加工仓储、交易流转到院内制剂的全过程质量追溯。

  “把需要检测的药材经过分样,传递给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经过粉碎、前处理、进仪器分析得到原始图谱和数据,经过计算、分析就可以得出最终的检测结果。”检测中心质量总监蔡成成对每一道检测工序了然于心。

  为进一步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质量管理基础,检测中心积极发挥首席质量官制度优势,落实首席质量官管理程序,2023年8月,中心作为定西唯一一家受邀企业参加中国质量(成都)大会《企业首席质量官质量变革创新良好实践》 ,“首席质量官典型案例”入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推广案例。

  不仅如此,检测中心还建立了 “公正、科学、准确、满意、改进”的质量方针,引入先进的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制定“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检验体系”的质量战略——修订4次《质量手册》,建立135份程序文件、698份操作技术规程和1038份记录文件,建成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检验体系,检验检测能力和服务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作为甘肃省首家在中药材/中药饮片领域获得CMA认定资质和CNAS认可双认证的第三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检测中心为陇西县、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在质量控制、人员培养、供应链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现已主导起草地方标准8篇、团体标准2篇,获得专利13件,申报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为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已成为我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张名片。

  检测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服务陇西以及周边市县中小企业1000余家、种植合作社200家、大学及科研机构50家,目前已完成6万份样品检测报告,中药材、土壤等质量分析报告20份;新增业务占比为30%,客户类型增加300%,服务9家企业完成GAP基地建设。同时协助藏药制剂开发,发展民族医药,助力我省中药材全产业链快速发展。

  1936年10月,经过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和无数次的生死考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三军大会师铸就了浓墨重彩、彪炳史册的红色会宁。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是以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胜利结束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主题性的近现代革命遗址。

  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50个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10个国家级教育基地。

  2020年,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验收。

  ——在经典景区建设上,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依托“红色会宁·会师之城”建设大项目,以会师旧址拓展提升为核心,改造提升会师旧址景区、长征胜利景园景区,不断提高景区品质、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

  ——在红色文化弘扬上,充分发挥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的资源优势,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在提升服务质量上,形成完备的“一址一馆两园”红色教育一日游线路,采取网上预约、电话预约和现场预约相结合的办法,满足群众的红色旅游和接受教育需求。

  “为了讲好红色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征、了解大会师,我们在完成每一次讲解任务的同时,还坚持完成会师旧址女子讲解队‘三个半小时’的功课,即每天拿出一个小时背诵讲解词,每天拿出一个小时阅读长征书刊,每天拿出一个小时练习声乐舞蹈等才艺,每天拿出半个小时撰写讲解日记。”女子讲解队副队长段亚平说道。

  对照全国“五好”标准打造一流讲解队伍、打造志愿者讲解服务品牌、创排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近年来,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聚焦品牌引领,以走规范化讲解、标准化服务之路打造全国一流讲解队伍为目标,创新培训方式,激发讲解热情,提升讲解服务水平,讲好红色故事。

  不仅如此,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还有效发挥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功能,开发研学精品课程。结合“红军、长征、会师、胜利、团结”等历史文化内涵及特色,开发了一批凸显红色教育基地的旅游产品和教材。同时,充分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从他们的视角考虑活动的设计,使活动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努力提升研学品牌的影响力。

  “近几年,我们通过更新设备设施、增加互动项目、丰富文创产品等方式,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副馆长张婷表示,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充分利用会宁大会师的历史资源优势,发挥教育基地功能,深挖内涵、丰富载体,对照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为游客团队提供优质服务。

  作为红色革命圣地,会宁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新优势。近年来,会宁县坚持以“红色传承”为主旋律,以“创新融合”为主路径,以“文旅兴城”为主抓手,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红色+文旅实现大踏步迈进。目前,全县已逐步形成了“出发在红色驿站,参观在会师旧址,瞻仰在大墩梁、慢牛坡,体验在胜利景园、红军村、红军路、红色街区,受教育在干部学院、红军小学”的红色旅游经典路线。

  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原为兰州高压阀门厂,始创于1938年,位于老工业基地兰州市西固区,2003年由国企改制重组为非公有制企业,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称号。8月31日上午,“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团走进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了解该公司技术研发、质量管控、生产经营等具体情况。

  走进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办公大楼,墙上的标语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从这里走向世界”。这句话绝非空话,数十年来,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深耕细分领域,以一项项自主研发的优质产品填补了国内阀门行业“以国代进”的技术空白,成为全国一流的高压阀门制造企业。

  “极高压力氧气阀门”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轴流环缝式调压阀,调节精度属世界先进水平,是目前国内首台套高质量、高难度、高标准的“大国重器”……一件件精品、一次次成功的背后,是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对技术迭代更新、产品创新升级的不懈追求。数据显示,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现有国家专利153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技术研发组2023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面对国家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高要求,近年来,公司从设计到生产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同时,为助力新能源、清洁能源产业发展,2023年以来,公司推动了光热发电项目熔盐阀、液化天然气低温系列产品等7项新产品的研发储备,助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秉承着“振兴民族工业,铸造百年精品”的崇高信念,兰高阀正聚力重振“兰州制造”,乘势而上,加压奋进,努力为推进强省会行动、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工业力量。

  定西市陇西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近年来,陇西县依托“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两大国家级发展平台,抢抓“一带一路”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产地种植标准化、药材加工精深化、原药仓储规范化、市场交易专业化、产品检测常态化、产业发展品牌化格局,中医药产业实现了全链条快速发展。

  8月31日,“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团走进陇西,围绕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情况进行集中采访。采访团第一站走进陇西奇正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深入了解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陇西奇正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立足陇西,辐射周边,加强道地陇药种植基地建设,强化全过程生产质量控制和产品研发,企业加工生产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该公司加工中药材、中药饮片3800吨,实现产值3.18亿元,销售收入3.99亿元。为了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陇西奇正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了从种子种苗、种植、采收、检测、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全程可追溯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了中药材原料及加工的饮片符合标准,近七年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100%。同时,陇西奇正药材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建立了2.2万余亩中药材种植基地,2018年至2022年,公司黄芪、党参、甘草、当归、柴胡基地先后通过了全国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三无一全”品牌认证,2023年入选甘肃省第一批中药材GAP示范建设企业名单,基地建设走在行业前列。

  此外,陇西奇正药材有限责任公司近三年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药食同源产品的开发、道地药材生态种植研究、传统炮制工艺与现代化设备相结合的产业化运用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的研究,以及中医药产品加工技术的迭代升级。截至目前,该公司获得13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和1项发明专利证书,2021年检验中心通过了 CNAS(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认证获得CNAS证书,标志着检测技术水准达到国际互认水平。

  下一步,陇西奇正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将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头作用,联合种植户、合作社、经营户实现抱团发展,全力构建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深耕西北市场,继续开拓华南、华北、华东、西南市场,努力打造中药饮片综合性加工园区,以优质的质量、稳定的供应能力、合理的定价赢得客户,实现销售和利润持续增长。

  8月30上午,“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活动在兰州启动。下午,采访团一行走进位于兰州市皋兰县黑石工业园区的兰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探访兰鑫公司践行新发展理念、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了解兰鑫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近年来,兰鑫公司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节能减碳”“超低排放”“装备更新”项目建设,广泛开展“极致能效”和“数智赋能”,做精做强“钢铁+焦化+氢能”产业链,构建具有钢铁流程特色的节能、降碳、增值新的发展模式。兰鑫公司现有年产320万吨高强抗震钢筋的专业技术和生产能力,近三年完成工业产值298亿元,位列甘肃省民营企业100强第2名。

  为适应现代化钢铁企业的发展,兰鑫公司成立集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为一体的信息中心,实现安全、环保、生产数据实时监控,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生产工作效率,确保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记者在兰鑫公司信息中心看到,宽阔的大厅里只有不到10人,电脑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指挥、监控、记录着整个工厂的所有生产流程。信息中心将生产指挥、工序控制、技术管理等任务进行集成、融合,使企业从原来的经验型管控生产过程向数据分析、全流程科学管控生产过程转变。

  为落实“三新一高”战略,实现“双碳”目标,兰鑫钢铁集团依托钢铁产业优势,建设年产120万吨焦化项目及配套焦炉煤气高附加值利用项目,实现对现有钢铁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助推企业实现钢、焦、化一体化绿色高质量发展。

  该项目采用高温高压干熄焦技术、上升管余热回收及初冷器余热回收技术等,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能全部回收利用,使项目能效达到行业标杆水平。在确保项目环保达到超低排放要求的基础上,还利用富氢特性,积极开发氢能炼铁技术,减少终端排放,促进全产业链、供应链节能减碳。

  秋虽已至,但夏的热情还未退却,欢迎着参加“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主题采访活动的媒体朋友们。简短的启动仪式之后,东线报道组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荣获“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的甘肃第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感受高质量建设中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国企力量。

  走进七建集团数字中心,大屏幕上的各种数据以图表、曲线等多种方式实时变化更新。

  据七建集团质量管理部部长刘昊东介绍,通过数字中心远程监控管理平台,质量管理部门在总部指挥穿戴监控末端设备的现场管理人员,对在建工程施工工序的细部节点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扫描,监管实体质量是否满足质量标准要求,实现重要工程的施工过程的远程监控与施工管理的远程监督,确保了兰外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控。

  作为全产业链建筑施工特级企业,七建集团对“质量线就是生命线”有着深刻的认识。

  始建于1952年的七建集团,一直秉承着“精心策划 规范施工 过程控制 铸造精品”的企业质量观,并贯穿于经营管理、项目施工的每一个环节。2020年以来,七建集团已经连续多年实现订单、产值超越“双百亿”的发展目标,每年上缴利税3亿元。

  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作为全省建筑业的排头兵,七建集团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服务于全省城乡建设和改革发展。一代又一代的“七建人”致力于创建“七建品牌”,打造一流企业。

  近年来,七建集团先后承建了甘肃省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甘肃省委1号办公楼、甘肃省人民政府综合办公楼、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工业与民用重点项目,以工期快、质量好、服务优赢得了较高的社会信誉,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按照“基础设施补短板”相关政策要求,七建集团大力拓展基础设施市场,陆续签约了中兰客专兰州新区南站、中川机场三期工程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集团也成为首家进入铁路基建领域的省内企业。由集团承建的湟水大通河生态治理工程,更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点项目。

  在全省14个市州,七建集团均设有分支机构,依托省内全域经营优势,主动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开展经营对接和项目投资,康乐蓝川中学、红古医疗中心、玉门高标准农田等一批投资项目相继启动。同时业务范围涵盖全球七个国家,全国16省100余个城市。

  “作为省属国有企业,我们始终坚持不讲困难、不讲条件、不打折扣,高质量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任务。”甘肃七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军说道。2023年底,积石山地震发生后,七建集团闻令而动,36小时内首批完成集中安置点的建设任务,并积极参与灾后重建任务,确保当地群众早日搬入新居过上幸福生活。在急难险重的关键时。

【推荐资讯】

Copyright © 金年会_金字招牌(中国)官方平台 版权所有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