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中非领导人将围绕“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
小编整理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非洲研究相关的图书,供广大学者和对非洲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本年度报告以“非洲经济发展新态势”为主题,分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蓝色经济、非洲大陆自贸区、“走廊经济”5个专题,介绍近年非洲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态势、特点、困境及未来前景。非洲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蓝色经济发展加速,资源禀赋优越,前景广阔,成为非洲经济发展新动能;非洲大陆自贸区启动后,已迈入快速推进新阶段,将推动非洲补齐经济发展短板,促进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转型,提升非洲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非洲经济走廊建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朝着更具协调性和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本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总报告详细介绍了2022年非洲数字经济发展形势,国别篇介绍了2022年埃及、肯尼亚、尼日利亚、加纳、卢旺达、南非六个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形势,专题篇探讨了全球主要经济体涉非政策、非洲本土化立法趋势以及中非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对非洲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报告在第一本数据指标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国别为单位,以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介绍了非洲六个地区主要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可为促进中非经贸合作、决策部门实施有效规则调控、学术界开展理论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本报告以重点与热点问题为纲、区域与国别发展为目。重点关注非洲当下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的农业、矿业、就业、减贫、数字经济、大陆自贸区建设等领域,以及安全、气候变化、传染性疾病等对非洲发展事业构成挑战的问题。报告同时关注中非重点合作领域的最新态势,包括政治关系、数字经济合作、电子商务合作以及中国参与非洲之角事务等重点、热点问题。
《非洲研究》(集刊)创办于2010年,2021年被CSSCI来源集刊收录,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办,是刊发非洲研究成果,探讨非洲问题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秉持“非洲情怀、中国特色、世界视野”之治学精神,定位和特色鲜明,旨在创建一个以非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综合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以非洲领域和问题研究为基本栏目,在整体握非洲问题的同时,突出展现非洲国别和区域的差异性。
本书以习关于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论述为依据,阐述了中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哲学基础和现实需求。同时聚焦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六大内涵——“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系统论述了中非双方在这六个方面的合作概况、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合作进行了展望。本书还对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机遇、挑战及构建路径进行了全面分析。
本书以习关于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为依据,在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中非文明交往的基础之上,系统梳理了中非在各领域的交往实践,进而总结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成就与挑战,思考合作提质增效的举措,从批驳西方文明冲突论、增进中非文明的自信、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来阐述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
本书以习关于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为依据,从“一带一路”的理论内涵、指导意义切入,聚焦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梳理了新时代中非双方在政治互信、经贸交流、安全合作、文明互鉴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内容涵盖中非国际产能合作、贸易合作、金融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健康卫生合作、数字经济合作、海洋经济合作等议题。
本书分析了习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的丰富内涵及其对非洲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对非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回顾,剖析非洲社会主义为何陷入低潮以及当前面临的新机遇,进而探讨如何推进习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在非洲的传播,以深化中非治国理政交流互鉴,助力非洲发展。本书涵盖理论分析与国别案例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内容涵盖了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和人文交流等众多领域,按照主题划分为中非友谊篇、中非合作篇、中非故事篇、中非交流篇、共情抗疫篇、命运共同体篇和其他内容篇。非洲华侨华人说经历、谈感想,书写他们眼中的新时代中国、中非关系和中非命运共同体,读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本书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有利于加强新时代中国非洲研究。
本书介绍了非洲在华留学生不仅深人中国城市与乡间,近距离了解和感受了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和人文交流等多领域硕果,而且对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脱贫攻坚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本书共收录33篇非洲留学生征文,详细介绍了非洲留学生眼中的新时代中国、中非关系和中非命运共同体等议题,表达了非洲在华留学生积极投身中非友好事业、传承弘扬中非友好合作精神的坚定决心。
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化道路,是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议题。尼日利亚作为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第一大经济体,其民主化进程历经波折。自1960年独立以来,尼日利亚人在民主道路上探索了60多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但仍面临许多问题和难题。其中,民族宗教问题是尼日利亚的最大国情之一,其对民主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即从民族宗教的多维角度出发,分析了其对尼日利亚民族国家建构、政党与选举以及民间社会的影响,进而揭示了尼日利亚民主化的复杂特征。对尼日利亚的个案研究,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其他多民族、多宗教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以及民族宗教问题如何影响民主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冷战背景下,查戈斯群岛主岛迪戈加西亚岛成为美国在印度洋地区实施遏制战略的关键岛屿。美国的战略需求与英国在印度洋利益高度重合,英美于是联合谋划将查戈斯群岛一步步纳入其有效统治范围,首先将查戈斯群岛与毛里求斯分离开来作为同意毛里求斯独立的政治条件,其次成立英属印度洋领地并驱逐查戈斯人,为美军修建军事基地作准备。本书为毛里求斯前外交部长南多·博达(Nando Bodha)所著,他以查戈斯人的经历为第一视角,记录了这一群体在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下的悲惨遭遇及不屈的政治抗争过程。
本书对于西非法语国家非正式经济的复杂现实做出了诸多重要分析。本书观点具有高度创新性,因为编著团队在书中着重分析了非正式企业这一鲜有学者关注而又极为重要的经济主体而非非正式就业这一传统研究课题,并且强调了大型非正式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特殊性。本书主要围绕达喀尔(塞内加尔)、科托努(贝宁)和瓦加杜古(布基纳法索)这三个西非国家首都城市的非正式部门现状展开,可以以小见大,大略了解西非非正式经济发展现状。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政治观为指导,运用宗教学基本原理,对7~19世纪初中东地区教什叶派政治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书重点分析了什叶派三大支派即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和宰德派的形成和演变,系统论述了三大支派教理中蕴含的传统政治思想内涵及其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本书高度概括和论述了什叶派传统政治思想的共性和特征,包括其主要思想来源、思想内涵和特征、政教关系思想发展趋势等。因此,本书对于深入理解和认识什叶派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什叶派的政治活力以及教与政治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选译了埃及、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加纳、津巴布韦、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10个非洲国家共13部环境法律法规。利用本书,金融机构可以提前预判和规制项目潜在的环境法律风险,严格限制有环境不利影响和相关前科的企业赴非投资;政府可以确保中国企业以合理合规的方式在非洲取得环境许可,促使在非投资的中小民营企业明晰环境标准并开展自我监督;专业机构可以定期发布非洲主要国家环评法律指南,敦促企业开展环评和环境修复,预防潜在的环境危机和法律纠纷;环保组织则可以建立非洲各国的环境信息交流制度,协助企业向非洲政府和民间公开环境信息。
为了让中国对非经贸投资企业更好了解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各项法律制度,并了解非洲大陆自贸区成立过程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及未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法律研究中心组织汇编、翻译了这本书。全书除序言外,共有四编。序言对成立非洲大陆自贸区的背景、目标和挑战以及成立非洲大陆自贸区对中非经贸关系的意义做了介绍和分祈。四编分别是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附件草案汇编;《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关于人员自由流动、居留权和设业权的议定书;以及建立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相关决议和报告。
本书以埃及、伊拉克、也门和黎巴嫩为主要案例,考察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演变的轨迹和动力,分析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的类型和特征。本书纠正了“阿拉伯军队作用消极化”和“阿拉伯文官作用理想化”的片面论断,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在军政关系问题上宣扬的“西方经验普世化”的论调,强调应辩证地、历史地看待阿拉伯国家军队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书剖析了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的多变性和多样性特征,进而探究了军政关系对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揭示了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的未来走向。
纵观津巴布韦1890年以后的历史,土地问题与政治问题一直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土地就是政治”。津巴布韦的土地问题以及独立多年后的土地改革就是一个从少数白人通过强力占有土地转变为多数黑人平均占有土地的过程,此演变的根源何在?演变如何得以发生?这种土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如何?此过程的影响有哪些方面?沈晓雷博士的著作从历史角度多方位地探讨了津巴布韦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现实过程以及在经济、政治、社会和宗教方面的影响。
本书是非洲国际私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对十五个非洲国家涉及债务、家庭法等的法律制度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分析,考虑到非洲目前进行的地区一体化进程,国际私法注定会在非洲大陆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跨境司法合作机制、法院和法律选择同一规则以及判决跨境执行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十五个国家占了非洲大陆40%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经济总量。在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日益发展的今天,了解非洲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实际运行意义重大。
本书选择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以及印度、俄罗斯、巴西8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国”。每个“研究对象国”辟为一章,每章又通过三部分(梳理“研究对象国”对非政策的演化脉络;展开“研究对象国”与非洲各领域合作的内容、方式和效果;中国与“研究对象国”在非洲关系的前瞻性、战略性、对策性研究)来解析:如何妥善处理中国与上述大国在非洲的利益关系,以维系中非关系与国际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减少中国“走进非洲”的国际阻力,进而为中国在非洲活动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成员,印度和南非在亚洲、非洲、环印度洋区域,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国日渐强化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态势因此具有重要的区域和世界意义。本书基于印度独立以来的对外战略框架和印度与南非关系发展进程中的动态特征来剖析两国关系,从不同理论视角观察两国关系的走向,并从宏观上把握时代变化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以期比较全面地展现两国关系发展历程并做出预判。
本书作者首先对“保护的责任”从兴起、争论到初步形成机制框架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考察,揭示和分析了这一过程中在许多问题上出现的争论,并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次,对联合国体系和非洲联盟体系下保护的责任制度框架进行了评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最后,在肯定保护的责任机制具有自身价值的同时,对其前景作了展望,提出保护的责任机制下的国际干预,必须严格遵循多元主体参与、以人道救助为核心目标的原则。
本书是关于非洲多族群国家族群政治的专题性、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在理论上,通过非洲的实例对族群政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有所回应,并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和见解;在视角上,既将非洲视为一个整体,也重视国别案例,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方法上,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以族群政治学为指向,同时引入人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本书力图揭示非洲族群政治的本质特征,深入探知族群冲突的内在逻辑与族群整合的合理途径。
本书作者从2011年到2017年四赴南非,足迹遍布南非九省,走访社区、大学、乡村、教堂,搜集种族与族群关系的一手资料,对南非社会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实地调查,参考了大量中外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围绕南非种族与族群形成、隔离、融合、发展这条主线,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分析,对南非多种族、多族群社会的形成,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去除,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种族与族群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本书对新近发生的国际关系重大事件与重大变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论述了北非变局之后环地中海国际关系变迁。研究内容涵括了北非变局的新形势下环地中海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主要问题与关键性问题,深度挖掘了环地中海国际关系所体现的意义、模式与问题,展现了环地中海国际关系的新发展对推进地中海南岸国家未来政治经济发展、建构新型南北关系所具有的建设性意义。
非洲殖民统治表现出残暴性和剥削性,同时也暴露出霸权脆弱性,它无法有效控制殖民地社会变迁,这体现在殖民地社会变迁的各个方面。本书以英属非洲殖民地为中心展开论述,意在展示殖民时代非洲社会的剧烈变迁,凸显非洲民众在殖民地社会变革进程中的能动作用。作者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努力拓宽研究领域,不仅关注殖民统治,而且试图全方位展示非洲社会变迁;将殖民主义与非洲社会变迁相结合,强调非洲人是非洲历史变迁的主体。
21世纪初,中非关系日益密切,实现了从援助向发展合作的转变。本书探讨了中国在21世纪对非发展合作的内容、动力、特点及其现实依据、实施途径和典型模式以及成效、影响与挑战,这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意义。在理论层面,有助于增进对于当代中国对外政策和行为的理论理解,有助于从理论上探讨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主体、方式和特点;在实践层面,有助于明晰中非合作的路径选择和方向设计,有助于明晰中非关系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挑战,也有助于把握新形势下南南合作的特点。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非信托基金项目于201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并于次年启动,旨在通过信息通信技术(ICT)提升非洲项目国家重点教师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能力,以提高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教师教育水平,缩小教育质量差距。本书以此为契机,对国际社会对非洲教育援助的手段演进、中国对非洲教育援助与合作的战略性问题和制度化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期在全球治理进程中为中国教育援非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本书以北非五国(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所面临的三大非传统安全问题(国内冲突、、难民危机)为考察对象,旨在论证一个核心假设:多重“角色冲突”是导致美、欧的北非安全政策失灵的重要原因。全文以“角色理论”(RoleTheory)为理论框架,探讨美国在北非扮演的“急需国际公信力与合法性的实用主义行为体”角色和欧洲扮演的“务实的规范性行为体” 角色是如何进行自我调试与平衡,却走向了失灵。
中国对非洲关系的国际环境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书将中非关系放到变化中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之中,从体系、双边和多边三个层次探讨正在快速发展变化的当代中国对非关系与整个世界的互动及其影响。特别是探析了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美国及其与非洲有着传统特殊关系的欧盟,以及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新兴大国——俄国、印度、巴西等与非洲关系的发展对中国对非洲关系的影响和作用。
本书对欧盟对非援助的历史进行回顾,分析其调整援助政策的原因。按照欧盟政策侧重点的发展变化,对欧盟援助中人权、民主和良治导向的对非政策逐一进行了梳理,辨析欧盟与非洲对上述议题的不同认知,对欧盟对非援助的实施进行深入的考察,并对其结果进行检验和分析,探讨欧盟带有政治导向的援助在非洲国家的实施成效,再结合相关案例予以充分说明。在本书的最后,对中国对非政策的调整与优化提出了些许建议。
本书以北非国家摩洛哥为例,围绕摩洛哥自1956年独立以来政治稳定性问题,从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及外交等多个领域出发,探讨摩洛哥国家治理的内容、实践的路径、主要特征及最终效果,并将其置于整个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地区来分析其对于研究、理解阿拉伯国家发展和地区稳定的意义。本书既有助于推进和深化国内学界有关阿拉伯国家和中东地区的学术研究,又能为新时期中阿全方位合作、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本书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关系理论以及国际机制理论分析了法律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察了东共体法律制度对东非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本书运用了国际关系、国际法、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既深化了国内非洲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程度,也拓展了国内非洲法的研究领域。
本书主要阐述1952年七月革命以来埃及民生领域的发展状况,揭示埃及民生领域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总结埃及处理民生问题的利弊得失,旨在从民生层面探析埃及现代化进程,客观评析当代埃及发展历程,进而判断埃及政治与社会的未来发展动向。书中在厘清埃及民生各领域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揭示民生问题对埃及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揭示埃及应对民生问题对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本书由中国非洲研究院组织多位学者进行编写,既包括对欧美传统殖民大国的非洲新战略或新政策的剖析,也涵盖了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中国、印度、土耳其和巴西)对非洲关系的解读。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各国对非洲政策调整的共同背景,也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国家在对非洲政策调整中的不同出发点、动力源及行为方式,甚至还可以观察到各国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
1994年南非国家身份认知发生重大转变。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非国大政府将南非视为非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将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置于其外交政策的中心,同时凭借在非洲地区的显著优势地位,寻求在国际舞台发挥大国作用。本书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框架,从国际体系结构与国内政治结构相结合的视角,系统分析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作为非洲区域大国,不断追求国际影响和大国地位的战略实践和内在逻辑。
《新形势下中非经济合作研究》一书探究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国际形势变化背景下如何深化经济层面合作这一问题。该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中非能源资源合作、中非投资合作、中非蓝色经济合作四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并相应提出了对策建议。作者在书中将逆全球化思潮以及中非经济合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期作为新时代下探讨中非经济合作的大背景,认为中非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拓展和提升的空间较大,其实践可丰富“南南合作”的案例研究,也有利于中非维护自身经济发展权利和共同完善多边经济治理机制。
习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相继提出“中国决定扩大进口非洲商品特别是非资源类产品”,“中国将为非洲农产品输华建立‘绿色通道’”。非洲农业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是非洲国家的主要创汇产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进一步挖掘对非农产品贸易潜力,不仅可以丰富中国进口产品来源、满足消费升级需要,又能优化对非进口结构,提升非洲国家外汇收入和就业水平,助力中非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本书以坦桑尼亚剑麻产业为例,梳理了该产业1893年至今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而以活跃在不同时期的资本为聚焦点,比较了这些资本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结构框架下的运行逻辑,即对内是如何组织生产的,对外是如何在全球剑麻产业链中分配利益的,以及随着历史的更替,前者和后者又是如何互动和影响的。通过这种历史对比,从微观实证的层面对中国经验和方案有更深入的反思,进而对更大范围内的全球政治结构变迁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本书系统性地展示了南非经济的发展状况,尤其认真研究和分析了南非主导产业的现状及未来的产业规划;同时,本书还重点关注了南非当前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对南非最具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行业教育培训署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书中所有资料及数据均来自南非、官方网站、政府公告、白皮书和统计年鉴等,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读者通过本书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南非经济、产业及教育方面的基本情况。
本书围绕中国与南非产业对接合作的实践,研究中南产业对接合作发展中的有效模式、典型路径和组织形式(包括市场组织与政府动员)。探讨在“产教结合”思路下,产业集群式转移与发展过程中与教育集群转移的同步性、相容性问题,探讨教育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式转移的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发达地区职业技术院校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提供重要支撑的战略、规划、路径与措施。梳理国际产业对接合作的现实经验,为中南产业对接合作提供借鉴。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南非高等教育体制与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中国与南非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机遇和挑战,希望通过全面系统的梳理、思考、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南非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为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本书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主编,分为三卷,分别是经贸合作篇、医疗援非篇和人文交流篇,对广东和非洲的40年的合作和发展进行了立体式全方位的的总结和剖析。本书搜集整理了一些重要的广东非洲合作的经贸数据、援非状况数据以及人文交流数据,是关于广东与非洲合作和交往的重要研究成果,不仅记录了重要的历史时刻,也深度分析了广东和非洲合作产生的深度影响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对未来广东和非洲的交往、交流给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中国与非洲正在通过产能合作助推“一带一路”,从而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法律先行”,中非产能合作离不开法律保障体系建设。为此,本书主要从国际法视角出发,围绕法律外交、条约保护、风险防控、领事保护和争议解决五个领域,构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中非产能合作法律保障体系。本书着重分析上述五个领域法律保障机制建设的基本现状与主要问题,并从中非互利共赢共建命运共同体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尼日利亚是非洲英语文学的重镇。本书是国内目前较系统地研究该国英语小说的专著,选取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重要作品为研究对象。编排上没有按照作家的出生年代或作品的发表时间来安排章节顺序,而是聚焦这些作家作品所触及的重要历史现实问题或文化母题,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研究内容既有作家作品的“内部研究”,又有创作语境的“外部考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作家的创作思想及创作特色,并了解尼日利亚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作者以文本为中心,积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自觉借鉴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新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书中有关尼日利亚英语小说源流、创作特色及研究史的梳理,资料详实,信息丰富,对本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非洲语言规划与政策》(第二卷)是由著名语言学家小理查德·B.巴尔道夫(Richard B. Baldauf,Jr.)和罗伯特·B.卡普兰(Robert B. Kaplan)主编的有关语言政策与规划地区系列研究的第二部著作。本书选取阿尔及利亚、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和突尼斯四个国家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概况、语言传播、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保持与展望四个维度深入分析阐释了上述四国语言规划与政策的状况,是了解非洲国家语言规划与政策的又一力作。
《非洲语言规划与政策》(第一卷)是由著名语言学家小理查德·B.巴尔道夫(Richard B. Baldauf, Jr.)和罗伯特·B.卡普兰(Robert B. Kaplan)主编的有关语言政策与规划地区系列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本书选取了博茨瓦纳、马拉维、莫桑比克和南非四个国家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概况、语言传播、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保持与展望四个维度深入分析阐释了上述四国语言规划与政策的状况,是了解非洲国家语言规划与政策的一部力作。
本丛书为国家语委“一带一路”专项科研课题“‘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研究成果,重点研究“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国情与语言政策,为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政策沟通、人文交流合作提供决策参考。丛书已连续出版四卷,本卷书聚焦非洲21个国家的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涉及各国语言使用状况、语言管理、语言教育等,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价值。
本书选择了最具典型性、使用地区最广泛的豪萨语和斯瓦希里语本土语言文学进行研究,旨在从整体上把握英国殖民时期非洲本土语言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解析其在与外来文化互动过程中的抉择,反思西方文化霸权以文学为载体实施的动因和策略,力图改变当前学术界以非洲英语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非洲文学研究范式,充分肯定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的重要价值及其地位,进而完善非洲文学研究的内涵。jinnian金年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