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于大多数学校与企业来讲,他们认为校企合作无非就是互相利用、互相交换、甚至有互相交易的看法;无非就是“一方出钱、一方出人”的传统合作模式。我们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要进行合作模式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只有这样才会有合作的动力与意愿。
校企合作偏向于“合”,缺少“做”。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高职院校所谓的校企合作就是找几家企业,签订一个所谓的校企合作协议,真正如何实施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上面,没有落到实处;没有真正的解决好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多的偏向于合而缺少“做”。
一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法规体系:目前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或规定大部分都停留在口头上,甚至双方所签署的校企合作协议也充满了“口头”的味道,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看,目前校企合作缺乏这方面的保障;校企合作往往出现“学校或企业一方主动,另一方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双方共同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现象,归根究底仍然是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的。因此,从国家层面上,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法规体系,使之成为校企合作真正落地的有力保障。
二是增强校企合作意识:意识影响物质,思想引领行动。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增强合作双方的合作意识,特别对企业来讲,更应该增强这方面的合作意识,让其知道校企合作不只是“一头热、一面冷”就能做好的。校企合作好了,对企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或培训是有利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成本等有关费用。
三是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作为校企合作的双方也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的进行合作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如进行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发就是一种新型合作模式。
四是提高校企合作的实效性:校企合作不是一张“空头”协议,更不是“纸上谈兵”的口号。要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校企合作重在“做”,使之真正的成为学校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佳路径,成为企业“选人、用人”保障基地。
当前,从行业发展来看,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和实施,我国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让更多的粉丝和网友了解校企合作的案例内容及合作进展情况,近日,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结合自身平台资源,从2020年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众多的校企合作案例中筛选、推荐出10大成功案例,作为行业样板,供今后需要展开校企合作业务的高校和企业参考,供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参考。
案例九: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都市高速公路、浙江高速公司展开校企合作
2020年9月17日,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产业学院”签约暨揭牌仪式在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主校区进行。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协商共建产业学院,推进产学研用,构建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通过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度合作,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校企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城汽车产业学院是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建立的首家产业学院。长城汽车产业学院的正式成立,是学院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成果,也是学院抢抓历史机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内涵建设的又一个新的契机。长城汽车产业学院的落地标志着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更高起点展开合作,双方将更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020年9月18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分中心、湖南华数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签约仪式在株洲市云龙示范区创新创业园举行。此次签约旨在深化合作关系,拓展合作领域,共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多措并举助力做强职业教育,打造教育合作交流区域高地,共同研究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共同传承与创新企业文化,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据了解,合作双方将基于各自在职业教育和产业技术方面的能力,依据产业发展及人才需要,共建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共同研究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学标准和课程资源,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共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共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在开展科研活动、产出科研成果、专利申请、技术开发与转让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升智能制造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共同支持学校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专业群相关1+X书证融通建设;选拔培养优秀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和组织学员参与智能制造专业群相关竞赛。双方将着眼企业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湖南铁道职院通过校企密切合作、产学深度融合、优质资源共享共建,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源源不断为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
2020年7月22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合建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正式宣告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成立,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双高计划”建设专业领域的首个产业学院。她的成立,一定会成为推进柳职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成为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成为促进企业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助攻利器。“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依托柳州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战略规划,以柳州申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围绕广西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名片战略目标,以智能制造技术为引领,校企双方共建集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研发、创新孵化、标准研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和培训链的有机衔接,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技术资源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培养符合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打造智能制造新技术研究、应用、推广的工程中心及实训基地,助力柳州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创新、科学发展,为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近期,“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将在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共建智能制造运维中心、共建智能制造赋能中心、共建智能制造“双创”中心、开展国际化合作、联合创建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等多个领域大力推进。
2020年9月18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与武汉长江鲲鹏生态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鲲鹏产业学院”在南校区正式签约,标志着鲲鹏产业学院此刻从这里展翅高飞。武汉市副市长李强在仪式上指出,此次签约是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新开端;也是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立足武汉,做大武汉,服务全国,服务全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他希望双方都能够践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精诚合作,共建共享,把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办好,办成功,办成全省全国的样板。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海燕表示,长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是武汉市与华为公司深化战略合作的成果,标志着武汉发展鲲鹏计算产业迈出了关键一步,鲲鹏产业学院的成立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助力地方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将以培养满足鲲鹏生态企业技术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三年左右的建设期,建成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服务能力强的产业学院,必将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对鲲鹏产业快速发展的贡献度,为武汉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我们力争把鲲鹏产业学院打造成全省产业学院的标杆。
2020年6月16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南方测绘集团签约,成立了“南方测绘学院”。近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把实践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化校政企行合作、传承行业工匠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将学院和企业紧密结合,把职业素养深植学生心中,造就了一批专业技术精、实践能力强、思想品格好、与企业高度接轨的高技术人才。为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杨凌职院创新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构建了人才培养、科研推广、社会服务、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的多功能开放平台。目前杨凌职院与省内外142个县(区)政府、1332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每年可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1.5-4个岗位。杨凌职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政行企合作,建立了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使学生在校所学与行企实践有机结合,学院和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与市场接轨,切实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提升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020年6月12日上午,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东风悦达起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落成仪式举行。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向学校捐赠了价值100万元的整车、动力总成、专用工具和技术资料等教学资源,为获得“东风悦达起亚核心教师”资质认证的4名教师颁发了证书,为“起亚班”的9名学生发放了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3.2万元。据悉,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与东风悦达起亚从2018年开始深度交流与合作,成为东风悦达起亚校企合作项目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合作院校。双方合作内容包括实训基地建设,打造集机电维修、销售服务、管理培训于一体,着力为企业经销商培养有专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及课程开发,选拔教师参加企业的维修技师、销售顾问及服务顾问高级课程的培训,认证上岗;每届选拔60名学生组建“起亚班”,按照企业要求录取、授课与考核,设立企业专项奖助学金。此次共建人才基地,将为东风悦达起亚经销商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丰富的高素质人才支援和储备,所培养的人才将以西南为中心辐射全国。同时,校企双方将在基地建成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新型学徒制的试点以及制定核心教师成长培养方案,设立教师技能研修中心,为教师提升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多年来,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坚持立足农牧业、融入农牧业、服务农牧业的办学定位,与社会企业合资共建混合所有制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办学之路。
一、设立运营公司:为实现学院资产保值增值,学院成立山东天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代表学院行使出资人职责,负责对参股公司的产权管理,成为学院与社会企业合作的“防火墙”和“转换器”。目前,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合资公司6家,合资公司具有双重属性,对内是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对外是生产性独立企业法人。
二、保障发展活力:学院按照“参股不控股”“不求完全拥有、但求充分利用”原则,在合资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定位在10%到40%之间。合资公司在学院“党委会”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治理架构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保证了公司适应市场的灵活性和创新发展活力。
三、完善运行机制:学院将合资合作企业服务教科研工作写入合资公司章程,确保公司资源能够最大程度为学院发展服务。建立以合资公司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校企协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合资公司优先获得科研成果使用权。鼓励校企双方人员按照市场规律和工作需要,自由组合、双向兼职,跨界融合发展。合资公司在提供学生实验实训岗位的同时,优先吸纳优秀毕业生就业,获得优质人力资本。
四、取得多维效益:专业接产业,为产业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学院紧紧围绕农牧产业发展加强专业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互为支撑,建成“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专业体系;合资公司作为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刀实枪”的技能训练和实践锻炼环境,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工厂对接课堂,让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起来。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造就了大批“接地气的教授”和“登讲台的技术员”;教师及时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新规范融入教学,将教学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现课程和生产流程的再造优化。理论在生产中变成技术,技术在实践中升华为理论,两者相得益彰;研发对接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合资企业为载体建立院士(教授、博士)工作站、山东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合作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科研成果优先在合资企业转化,调动双方合作研发积极性;校企共建合资企业,以资本的融合带动了双方人才、科技、设备、品牌等资源充分融合,产生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集聚的放大效应,实现校企互利共赢,日益发展成为促进“三教改革”、示范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广西水电职院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提出的“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要求,与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厚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及中锐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了“宝鹰建筑学院”等3个产业学院。依托产业学院,学校、企业和行业三方在“高质量发展、社会影响力提升”等诸多方面形成互助互推的“海浪式”效应。探索出一套针对性强、普适性高的“一生三场,双元分段,三师共育,四位评价”的“1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一生三场”指的是:依托学校自建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工场(一场)、学校与行业共建的员工培训场(二场)及学校与企业共建的产业学院(三场),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轮场式”培养,实景化开展人才培养。“双元分段”指的是:学生以“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分阶段工作和学习。第一、二学期在“一场”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第三学期在“二场”进行实操训练;第四、五学期在“三场”参与实际项目生产运行;第六学期,根据学生出师情况,分别进入以上三个“场”回炉。“三师共育”指的是:学校导师、行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中,在“一场”教学环节,以学校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在“二场”培训环节,以行业导师为主、学校导师为辅,以实操为主要培训手段。由于学校导师参与了行业导师培训全过程,从而确保了教学环节和培训环节的“有机衔接”。在 “三场”生产环节,以企业导师为主、学校导师为辅,以实际生产为培养手段。由于学校导师的参与,从而保证了教学环节、培训环节和生产环节的“无缝衔接”。“四位评价”指的是:通过学校导师、行业导师、企业导师和企业经理人的综合评价,全面考核现代学徒制班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考核结果作为该生学业成绩和绩效发放依据。
案例九: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都市高速公路、浙江高速公司展开校企合作
2020年5月28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都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浙江高速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在杭州都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多功能厅举行。此次与学校签约的都市公司和高信公司均属于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专业从事智慧公路建设和大数据分析运营工作。浙江交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结合都市公司的交通资源优势和高信公司的科技创新优势,构筑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和合作,为浙江省智慧公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共同推动智慧公路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近年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以“交通强国”建设为契机,结合浙江省交通建设和区位优势,面向智慧公路交通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学科、跨院系组建培育智慧公路工程技术专业群,并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学校与企业要持续加大协同力度,充分挖掘合作深度,强化合作机制落地,确保合作质量。签约各方一致认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方将通过资源整合、战略协同,建立校企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构建高质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助力做强做大交通人才队伍建设,全过程保障和促进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
2004年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北新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开校企合作,共建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软件学院,开始产教融合软件人才培养,至今历时16年。经过多年的探索,软件学院构建了“七维度”产教深度融合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即“开放合作、共融发展”理念,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运行机制,融合产业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互动的师资队伍,“标准嵌入+企业项目”课程体系,“工学融合”协同育人的组织实施,“技术创新+人文精神”的产教互融文化。通过将“七维度”各要素进行纵向贯穿和横向链接,为解决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实的问题探索了一个突破范式。该模式被河北省10所高校所借鉴,进行校企“二级学院共建”和“专业共建”。软件学院连续多年保持99%以上的就业率和90%以上的专业对口就业率。近年来,软件学院毕业生在京津冀地区的IT企业中供不应求。“七维度”产教深度融合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曾经荣获2018年国家级别教学成果二等奖。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54家高校、企业共同发起,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联盟发展会员300多家, 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联盟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团体和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主要工作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盟微信)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区块链专委会(简称:高校区块链专委会),是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众享比特、中国网安、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4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12月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50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德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斯雪明教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陈钟教授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区块链教育,为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新商科专委会(简称:高校新商科专委会),是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河北金融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北京物资学院、西族大学、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中云国创、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2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6月28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100多家。高校新商科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新商科教育、推动高校新商科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新商科教育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版权声明:转载文章和图片均来自公开网络,推送文章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果出处有误或侵犯到原作者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授权事宜
《赋能人工智能教育》全书约40万字,第一次集中反映了我国215所高校校长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及学科建设方案。
《汇编》大16开本精装,共七个篇章,1111页,125万字。首次收录全国156家高校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学院(专业)基本信息、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等多项内容。55位专家麻辣点评,直面问题。《汇编》极具收藏价值。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积极组织材料、牵头编制了《全国重点高校发展规划与信息化建设报告》(2016~2020)(简称:报告,150万字,75所重点高校)
全国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名单大全,615页,是业界第一本全面汇总普通高等学校新增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黄页”,全面反映2010年~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新增专业名称及专业调整方向。金年会官方网站首页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