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个比较大的财经新闻,就是华为在11月25日和长安汽车公司签署了投资MOU,将会成立一家新公司,华为拟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长安汽车及关联方将有意投资该公司。未来新公司还将接受其他车企、投资者的入股。
长安汽车公告显示,华为设立目标公司,其业务范围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并将专用于目标公司业务范围内的相关技术、资产和人员注入至目标公司,具体业务范围及装载方案在最终交易文件中进行确定。
业务范围内的部件和解决方案原则上都由目标公司面向整车客户提供。华为原则上不从事与目标公司业务范围内相竞争的业务。
在11月25日这个新闻出来后,非常多的华为员工也是第一次才知道有这个消息,几天后,各路媒体开始报道,华为车BU员工转向与长安汽车的合资公司后,可以获得华为提供的N+1补偿,员工同时可以保留华为内部股票,享有华为分红,员工签约新公司后,可以再获得4个月签字费。
换言之,华为给了N+1+4的补偿,并且根据网上的消息,华为员工正常离职并不能保留华为股票,只有从公司退休后才能保留并且持续拿华为的分红,而此次从车BU转移的员工则可以全员保留华为股票并且拿分红,相当于享受了退休待遇,这就相当于离职到新公司后,还能享受华为公司发展的红利。
我查询了华为的财报,车BU的研发高达7000人,当然应该并不会把所有的研发人员都会并入到新公司,毕竟大公司的研发很多是平台给各个产品复用的,再算上市场和行政人员什么的,估计总得有个四五千人会转移到新公司。
我同时查询了财报里面的车BU收入,2022年华为来自车BU的收入仅有20.77亿人民币。
又查了下2023年上半年的业绩情况,今年上半年华为来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收入也仅有10亿人民币,相比去年可以说没有什么进步,这10亿人民币营收赚的钱,怕是给车BU的几千名员工发工资都不够,想一下7000名研发,人均年薪50万,一年就得35亿人民币,除了研发还会有市场人员吧?
到目前为止,使用华为车BU解决方案的公司和车型,总体销量还是太低,搭载了华为智能座舱等方案的长安阿维塔,11月的最新销量是4080辆,
北汽极狐在11月才卖了3849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极狐车型都搭载了华为的解决方案。
最为成功的是问界,11月交付了18827辆,但这是因为新M7在9月12日发布,加上Mate 60 系列发布助推了巨大流量带来的结果,11月交付量中新M7占了15242辆,但往前推到9月,问界的销量也仅有7125辆。
因此在短期内,华为的车业务要想盈利还比较困难,首先是要实现当期盈利,也就是你当年赚的钱要能否覆盖7000名研发还有其他市场人员的工资,以及其他硬件成本,
然后要实现历史累计盈利,毕竟华为2022年的财报里面就说华为车BU成立(2019年5月)以来累计研发投入已经高达30亿美元,这可是差不多200亿人民币啊!这还只是到2022年底的数字。
因此华为选择成立新公司,自己贡献技术和组织力量,吸引国内的车企来注入资金入股,是有内在动力的,对于华为来说,可以解决车业务的发展资金问题,毕竟华为现在是一家以ICT为主业的公司,在主业上的投资也非常大,美国的制裁威胁还远未解除,这就对车业务迅速盈利带来了要求,毕竟不能长期让其他业务为车业务输血。
另一方面,汽车产业是一个规模比智能手机,通信设备还要大的产业,是我国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而国内一线车企目前并没有对华为车业务最为核心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持开放的态度,不仅仅是一汽,上汽,东风这样的国企,比亚迪,吉利,还有理想,小鹏,蔚来这些新势力都同样如此,都不愿意把灵魂交给华为。
和华为有合作的目前是长安,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五家,就以11月的新能源车销量为例,全国总销量90多万辆,而这些企业全部加起来才9万多辆,只占市场大约10%,也就是说即使这些车企旗下车型100%都用华为的方案,市场占比也才10%,更何况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除了赛力斯是全力和华为绑定,像长安只是把旗下阿维塔和华为合作,奇瑞目前只是智界,北汽只是旗下的极狐,未来还会有智选车(估计会叫X界)。
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面临的局面就是如果这些车企不给力,那么华为也只能在这不到10%的市场打转转,努力获得一些份额,如何可能养得起数千名高薪的员工还要盈利。
面对这种局面,华为一方面在深度的和现有合作车企不断推出新车型,扶持现有合作伙伴做大市场份额,问界的销量也在今年下半年有了起色,但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和其他主流车企直接构成了竞争关系,实际上也是如此,前不久小鹏的创始人和余承东在社交媒体打嘴仗就是一个例子,其他车企已经把华为定位成了竞争对手,而不是供应商合作伙伴。
而采取共同投资一家新的平台企业,开放给各家车企入股的形式,是华为希望打破壁垒的一种尝试,也可以为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么做的最终效果,还需要最终通过市场的检验,
当然不管如何,华为车BU的几千名员工转移到这家新的公司后,就不再是华为员工了,这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是很大的改变。
纵观华为的发展历史,当公司处于特殊历史时期时,或者简单的说处于需要发展资金,或者遇到其他困难的时期时,都会裂变出一些新的企业,
第一波是2001年互联网冬天时代,华为7.5亿美元的价格把旗下的电源业务部门安圣电气出售给了艾默生过冬,电源是设备的必须产品,你购买的家电乃至于手机,都配置了电源,从电网获取电力使得设备正常工作,华为的网络设备也不例外。
由于华为员工需要放弃在华为的股权,因此这次出售给予华为员工非常优厚的补偿,由于给的实在是太多了,使得不少华为员工和高管拥有了大量的资金。
金年会官方网站首页入口
在新华社2017年的一篇报道里面,杭州某电气类上市公司高管告诉记者 “我当时总共得到90万补偿金,在同事中并不算多,但那时杭州房价仅五六千一平方米。”
正是在拿到补偿金后,手头有了点资金,并已具备一定工作经验,不少华为员工开始萌生创业的想法,一大批电气行业企业成立。
在2002年—2005年之间,汇川技术、麦格米特、英威腾、英维克等相继成立,蓝海华腾于2006年2月成立;
在汇川技术的19个发起股东中,有16个人是华为工作背景。汇川技术从事通用自动化业务(变频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电梯电气大配套业务(电梯控制器,控制柜,线缆线束等)、新能源汽车业务(电机,电机控制器,DC/DC等)、工业机器人业务、轨道交通业务(牵引变流器,高压箱,牵引电机等),
汇川技术2022年营业总收入为230.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89%。
2001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行业冬天来临,华为为了生存开始扩展海外的市场,当时思科占据数据通信的绝对领导地位,
2003年cisco以侵权为由起诉中国华为公司以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这就是当年著名的思科起诉华为案,也是当时中国网络上最为热门的新闻之一。
同时华为加速了和3COM公司(cisco主要的竞争对手)的合资谈判,3COM的CEO出庭作证没有侵犯cisco的知识产权,作为回报,合资公司华为3COM公司,华为投入相关技术和员工占股51%,3COM投资占股49%,而出资仅为1.6亿美元,3COM被认为占了大便宜。
2006年3Com收购了华三通信的全部股份,这个时候又变成了一家外资公司。
2007年4月,华为3Com更名为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三通信,H3C)。
2015年5月21日,清华控股旗下紫光集团下属子公司紫光股份收购华三公司51%的股权。
2016年5月6日,新华三集团成立,是双总部公司,两个总部分别位于北京和杭州。
目前新华三由紫光集团下属子公司紫光股份控股51%,美国的慧与科技(2015年惠普的企业解决方案分拆独立的公司)占股49%。
今年1月,紫光股份发布公告称将向慧与科技收购其所持新华三49%股权,把新华三变成100%控股,但截止目前交易并未完成。
新华三集团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498.10亿元,同比增长12.31%;实现净利润37.31亿元,同比增长8.65%。
2023年上半年,紫光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60.45亿元,同比增长4.78%。其中新华三营收249.91亿元,同比增长4.87%,占据紫光股份近七成营收。
新华三是纯正的华为血统出身的企业,在荣耀独立之前,也是华为系企业中目前规模最大的,它生产交换机,路由器,网络安全等保设备,服务器等产品,和华为实际上是竞争关系。
宇视科技前身为杭州华三通信公司存储及多媒体事业部,2011年华三通信存储及多媒体事业部整体剥离、独立运营,成立“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继续从事视频监控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由具备华为和华三工作经历的张鹏国出任总裁。
一开始宇视科技是美国贝恩资本控股,2017年国内的千方集团和建信投资完成对宇视科技的收购,根据2023年A&S全球安防50强榜单,宇视科技是国内仅次于海康,大华,天地伟业的第四大安防厂家,全球排名第九位,2022年收入7.62亿美元。
这个相信大家就非常熟悉了,荣耀和超聚变两家企业相继从华为剥离出来了。首先是荣耀,2020年11月17日,华为在官网发布了声明,宣布把荣耀出售给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于交割后的荣耀,华为不占有任何股份,也不参与经营管理与决策。
共有30余家荣耀代理商、经销商联合发起了本次收购,这也是荣耀相关产业链发起的一场自救行为。
声明说“荣耀品牌诞生于2013年,始终面向年轻人,坚持中低端价位,七年间发展成为年出货量超七千万部的互联网手机品牌”
根据Omdia的数据,荣耀在2021年的全球出货下滑到4000万台,但在2022年又恢复到了5900万台。
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荣耀在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市占率18.3%,超过了苹果,小米,OPPO, VIVO,是目前国内市占率最高的品牌。
2023年8月超聚变全球Marketing与销售服务部总裁张小华,在2023超聚变合作伙伴大会发表演讲时说。
“超聚变成立于2021年11月。成立之初,我们用一个季度左右的时间,走向国内的第三市场份额。去年,我们全年实现230亿的收入,市场份额取得了国内第二。今年我们希望在这个基础上,能够继续进一步的丰富自己的产品解决方案,延伸自己的交付的范围,预计今年的营收会超过300亿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超聚变的公司注册地址和全球总部都设在河南省郑州市,这就非常值得鼓舞了,这意味着国内的产业转移,对于河南的经济发展是有帮助的。
7月26日,2023全国工商联主席高端峰会暨全国优强民营企业助推河南高质量发展大会期间,先进制造业链群推介专题活动在郑州召开。
“2023年7月是超聚变落地河南的第20个月。在中原大地超聚变创造了多个河南速度、超聚变速度。55天郑州产线首台服务器下线;成立元年年产值突破230亿,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
“目前,超聚变在郑州有超过1500名员工,其中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来到郑州,很多人举家搬迁郑州,郑州市各级政府给予全方位的关怀与支持,在子女入学、日常生活所需证照办理、医疗健康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在这里我们特别为郑州的硬件设施和软环境点赞。”
据李翔宇介绍,以郑州为中心,超聚变在郑东新区建立了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在航空港区建立了全球备件服务中心,旨在全面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
其中全球备件服务中心是2023年5月日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揭牌并正式投运,这显然增加了当地的工作岗位,如下图。
超聚变的到来也培育了河南本地的供应链,像河南乐通源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河南漯河源汇区的公司,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精密结构件,是广达、纬创、华为、联想等国内知名企业供货商。
超聚变落户河南后,2022年初通过几个月的调研摸底,超聚变选择与河南乐通合作,并选派12位资深专家对其进行了全程培育和辅导。在双方的努力下,V6版本2个钣金机箱和3个塑胶编码均已实现正常交货,河南乐通成功进入超聚变服务器精密钣金本地化产业链生态。
实际上,仅在郑州航空港区,就有新港精密、富顶精密、中航光电等8家企业成为超聚变的生态合作伙伴。
1:当发展遇到了危机,或者遇到了瓶颈,则华为会主动求变,出售和把相关业务独立运行,自己出技术,人员和组织,同时获得资金。
2:从华为出来的都是制造业企业,也坚守在制造业领域,同时对技术创新都有和华为一脉相承的追求。
3:除了电源业务是卖给了艾默生之外,其他新华三,荣耀,超聚变最后都成了国企,此次车BU的主要合资方的长安也是国企。华为实际上也为国家贡献了不少新的企业。如果算上华为员工离职创业创办的公司,那就更多了。
其实就华为目前的竞争位置来说,其主要业务的竞争对手主要还是国外竞争对手,而非国内同行,
就拿4G,5G通信技术技术来说,国内除了华为就是中兴最强,但是中兴这么多年在高端的欧洲市场建树很少,如果华为没了,欧洲市场就会是爱立信,诺基亚的天下。
智能手机也是一样,华为手机被制裁三四年以来,目前没有发现国内其他手机品牌有挑战苹果的能力,不要说蚕食苹果份额,各个国产品牌在全球打垮三星手机也做不到,这几年国产品牌全球份额几乎原地踏步,没有在全球大规模进攻苹果,三星的能力。
在芯片领域也是如此,在海思被制裁后,尽管几年时间已经过去了,也看不到国内有哪家芯片公司有接近高通,博通,联发科,苹果这些芯片设计公司水平的迹象,海思的麒麟芯片让出的份额,都被高通,联发科等吞食了。像Gartner的数据,就认为海思的营收从2020年的82亿美元下降到了2021年的15亿美元,但这减少的份额都被高通和联发科处理器吃掉了。
在中美竞争最为激烈,最为关键的人工智能领域也是如此,在美国对华禁售英伟达芯片后,中国各大公司面临着买不到计算芯片的困局,这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算力进步,国内现在唯有华为有昇腾计算芯片并且还能制造出来,国内其他AI芯片厂家即使有设计能力,也面临着美国带着台湾制裁代工,就无法供货的危险。
因此,尽管华为目前的体量很大,但其主要的业务收入事实上主要还是从海外竞争对手那里夺取过来的。
随着华为以后的发展,也许还会不断裂变出更多的制造业企业出来,这也可以看做是华为对中国的贡献。